发布日期:2024-12-15 03:42 点击次数:52
作者:苏力 文章来源:《绽放时间》2011年第2期大色网
作者简介:原名朱苏力,一名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4月1日出身于安徽合肥。1970年12月从戎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东说念主,晓行夜宿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东说念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法学学士,考研得手;但毁灭并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入北京大学筹谋生院,就读于张国华老师门放学习中国法律念念想史。一年后,赴好意思私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好意思国商法与税法)、M.A(1992,好意思国法律轨制)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筹谋)学位。1992年回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1992)、副老师(1994)、老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1998年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任法学院副院长;2001年任法学院院长;2010年卸任。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孔子[1] 一.说不清的家门 在今天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东说念主的印象中,修辞主要相关文学或语言,综合说来,约莫相关文章的遣意造句和谋篇布局。乃至我写这篇文章也很可能被法学界视为不务正业。 中国现代修辞学家其实罕见挟恨这种社会误解,[2]但这个误解还弗成算冤案,并没东说念主栽赃。从唐钺、陈望说念、杨树达等前辈1920-30年代各自零丁的创造性努力启动,[3]尽管都不觉得修辞学只是相关修辞技艺和方法,[4]但在他们的文章指引下,20世纪汉语修辞学一直基本以笔墨致使文学修辞的技巧方法(“辞格”)为中心。[5]岂论在大陆如故香港或台湾,修辞学的筹谋都放在中文系,文章往往以辞格为中心,材料主如果古代诗文。尽管1980年代之后有学者残忍了“反辞格”的修辞学,试图换取中西方的修辞学筹谋,有不少努力,[6]但不少学者仍然宝石所谓修辞即是取舍同义技艺,修辞学即是筹谋同义技艺之取舍,[7]而因此,“修辞格畴昔是、目前是、将来也一定如故修辞学中最纰谬的内容”。[8] 与之形成显然反差的是,在西方,自古希腊启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岂论是反对、怀疑如故赞同修辞学,关注的永远是言说,极端是寰球演说,试图在不同的事情上都找到某种劝服受众的方式;[9]并因此总把修辞学同法学和政事学拴在一说念。[10]古罗马时期延续了寰球演说关注政事和法律问题的修辞传统。[11]此后很万古候内,政法性寰球演说传统在欧洲寥寂了,修辞更多寄生于宣道和布说念,或启动附着于经典文本或书信;[12]但近代以后,跟着民主政事的发生,寰球演说的传统再行兴起,致使收留了宗教布说念的演说传统。[13]今天,寰球演说险些是西方政事家不因离任而卸下的一项收入丰厚的办事;为政事家捉刀捉刀也成为西方文秘的一个纰谬行当。[14] 还没法用中国文化传统来解释。尽管今天汉语修辞学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古代诗文,却弗成说延续的是中国早期的传统,至少不是孔子的传统。从中国最早的纪录来看,至少春秋战国时期的修辞履行,与古希腊险些完全相通,一直更关注表面言说,况且鸠合关注政事问题。本文的题记,“一板一眼”,[15]正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以及“辞达云尔矣”,[16]通盘这些都标明孔子,为鼓吹社会的政事变革,相对于笔墨,更青睐讲话;[17]相对于讲话,更青睐讲话的后果。在不同的界限和问题上,孔子很明晰我方想要什么,据此对笔墨和讲话作念出计策和策略的改造和安排。这涓滴不虞味修辞次要,这其实亦然一种修辞,是罕见了笔墨和文学温雅的政事性修辞。孔子的修辞瞻念是实用主义的,不是实践主义的。 还不仅是孔子。孟子“好辩”,鸠合关注王说念与险恶,令梁惠王下不来台,只好“顾阁下而言他”,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修辞履行的特色。[18]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章,举例《商君书》、《韩非子》和《战国策》,或是纪录了,或是充分展示了,紧要政事事务和方案中的修辞。商鞅相关变法的论战,[19]秦王朝初年对于分封制如故郡县制的论战,[20]都是伟大的、政事社会影响浩繁深入的修辞。如果不是“成者贵爵败者贼”,只从修辞学上看,这个伟大,不仅属于这些考虑甚或历史的得手者,也同样属于其他参与者,包括那些政事上的或历史的“失败者”。有些纰谬文本,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秩序策》、曹植的《七步诗》,今天常被视为文学作品,如果还原历史语境,其主要孝顺是政事修辞过甚后果;不错绝不夸张地说,它们曾经改写过个东说念主的、特定群体的致使中国政事社会的历史。 就此看来,早期中国的修辞履行与古希腊的更为近似;也适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分类,属于或附着于政事学。其中充满了相关国度政事事务的履行感性,对东说念主性的洞悉,对职权/常识的改造。即使好多具体的论证修辞为政事履行拒却了,并在这个说念理上,也算是“错了”,却无法磨灭其穿越时空的政事聪惠光线。 但中国早期这个曾康健有劲的政事修辞传统,到了汉代之后,就不再那么生动清朗、光彩照东说念主了。政事修辞还在,但基本以笔墨为主,著名的如曾国藩改“臣屡败屡战”为“臣宝石不懈”的故事。[21]咱们今天看到的汉语修辞基本是文学的或语言学的,鸠合关注的往往是诗词歌赋的修辞格。自小学启动,真挚一再援用的修辞典范往往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端春意闹”,“僧敲月下门”之类。 一些东说念主也许会,况且很容易,觉得现代汉语修辞学弄错了,走了歧路,应当重建和复原汉语修辞学的正统,改变其学科分类。但这个判断弗成成立,给的出息其实是条死巷子。咱们凭什么说现代汉语修辞学是个无理,而不是真谛?并不存在一个实践上必须如斯的修辞学界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下的西方修辞学只是一个传统,可作参照,但不是门径;而且如何解说西方中叶纪寄生于布说念和释(圣)经的修辞呢?中国早期的修辞履行也只标明政事修辞出身陈腐,却弗成证明其出身正统;某些东说念主不错以此为由奉其为正统,但这也只是对信徒。历史从未强加后代东说念主“率由旧章,不愆不忘”的法律义务或说念德义务。 宝石马克念念、尼采和福柯的常识谱系学传统,[22]本文试图在中国政事社会历史配景下梳理并注视,中国修辞过甚常识形态是在何种职权面貌和职权关系中发生和变异的。我试图展示,中西方修辞学曾经的不同关注,过甚今天的学科包摄,只是各自历史语境的居品,与大写的真谛或无理无关。即使曾经错了,用尼采的话来说,它们也都已在各自的历史焙烤中硬化,因无法否证,也无法拒却,而成为此刻的修辞学真谛了。[23]真谛不终结历史;违反,正是从对修辞学“真谛”的常识谱系检会中,我看到了修辞履行的生动和康健,看到了修辞畸变、寄生和繁衍的社会机理和可能。我但愿展示,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配景下,在社会职权和职权面貌连续变异重构的重重间隙间,更关注言说、更关注政事的现代汉语修辞的涓涓水流照旧溢出、集聚,变得日益显著、纰谬,值得政事学和法学的关注和筹谋。 二.修辞学建构的职权关 尽管同样鸠合关注言说,关注政事问题,但只消浏览历史材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早期中国修辞履行与古希腊修辞履行,在轨制环境、言说对象、言者与受众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紧要不同。 亚里士多德分析修辞学愚弄的原材料基本是古希腊的寰球演说。演说相关城邦生计,鸠合筹商的不时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寰球事务,不时伴跟着民主方案,演说者和受众(劝服对象)之间在民主方案层面上是对等的。恰正是这些非修辞的、非话语的社会因素塑造了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 立法演说不时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城邦寰球事务,公民发饰演说,旨在劝服其他公民因循或反对某政事方案。司法演说则是,靠近偶然抽取的繁密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受指控的公民(或通过考虑者)为我方考虑,全力劝服陪审团我方无罪。展示性演说则发生在繁密公民参与的其他寰球活动中,诸如葬礼、祭祀等典礼庆典。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基于陪同制;但在民主地扼杀了非公民(陪同、女性、儿童和外邦东说念主)之后,在公民大会或是在陪审团的方案中,每个公民的方案权在表面上是对等的。任何公民的动议要成为或被纳入城邦的政事(包括立法和司法的)方案,都必须通过现场演说来劝服其他参与方案的公民,得回他们的因循。演说需要修辞。[24] 公众方案(民主)也从其他方面增多了对煽情、雄辩的修辞的需求。即使表面上都忠于城邦,但在具体的城邦事务上,公民的利益和偏好未必一致,致使不对很大,需要整合。也弗成假设公民都是聪敏的、理智的、清静念念考的、眼神永远的,致使未必老是虚心和公说念的[25]——只消想想苏格拉底审判就行了。由于集体行径淡化了个体的利害,有搭便车和卸降低题,公民/陪审团成员的投票热诚并不高,因此不时是“如何都行”,而为确保某个议案通过或欠亨过,动议者必须辅之热诚飘溢的修辞来进行政事动员。[26]不管你觉得好坏,这即是雅典民主方案的政事环境和职权架构。任何东说念主如果想鼓吹立法和影响方案,寰球演说,以及有劝服力、感染力的修辞就变得纰谬起来。演说者必须靠近形形色色与他对等的东说念主,不仅要晓之以理,也必须动之以情;不仅要说理,也要“忽悠”;不仅要有总体的,而且要有分离的针对性;不仅要用“真谛”,用简直的信息,致使可能要用“狡计”,用伪装的真诚;不但要用清静的念念考,而且如果可行,一定要用炎热的言辞。 传统中国也有需要以灵验修辞鼓吹政事方案的纰谬时刻和场面,历史曾经一再展现了这样的时刻。但即使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列国也不是雅典式的城邦,从灵验的政事整合和遏抑的层面看,其惩办邦畿和东说念主口数目,在那时致使同中叶纪欧洲列国比拟,都算得上是“大国”。大国的政事方案,历史上,辞世界各地从来都不是也无法采纳告成民主制,最终方案权老是由君王或少数贵族/精英掌控。[27]某些紧要方案,为确保坎坷同病相怜,有时也会有某种面貌的“寰球”参与,即所谓“议事以制”,[28]在某种进度上也需要劝服参与者。但总体而言,这种政事体制下的方案,同古希腊城邦的方案比拟,参与东说念主数如故比较少的,即使“满朝文武”也不外数十东说念主,而简直需要劝服的往往也即是那位(或少量数)临了拍板的东说念主。商鞅变法中,是秦孝公;李斯谏逐客书时,是秦王嬴政;诸葛亮激辩群儒时,是吴天孙权;曹植吟哦《七步诗》时,是魏文帝曹丕。换言之,中国古代政事方案,即使在“寰球场面”筹商和考虑,言说者简直要劝服的也只是个体或少数政事精英,而在古希腊民主制中,言说者要劝服的是与我方地位对等的繁密公民。 如果需要劝服的只是个别东说念主或少数东说念主,就未必要在寰球场面张开,完全不错参加相对机密的空间;当有了笔墨且便利时,完全不错精准制导,针对特定对象,以笔墨面貌,让对方良好研读、体会和估量。当方案权日益鸠合于君王或重臣手中时,紧要政事建议以及相伴的分析论证劝服,就不错以奏章、奏折致使密折方式告成投递最高方案者,完全不必在寰球场面张开了。因此,有了贾谊的《秩序策》,有了晁错的《削藩策》,[29]有了主父偃对于《推恩令》的建言。[30] 一朝交流对象、空间、时候和前言,极端是交流两边的职权关系,改变了,即使政事劝服会遵命修辞的一般原则,也会导致修辞技艺的调节和变化。某些技艺会淡化、归隐甚或失落,而一些对君王、显耀更有劝服力的修辞技艺会凸现出来。由于方案者险些是零丁承担全部政事连累,君王/显耀一定必须稳健,能令其信服的一定更多是政事利害的量度,而不是斐然的文华;由于方案者耐久专科于政事方案,也令他必须幸免,因此很难,为个东说念主好恶所阁下,乃至被“忽悠”;由于交流两边的地位权势不同,相伴而来就一定会有多样主管和反主管,君王和建言者会相互猜疑、疑惑,死力幸免太多被对方遏抑;由于方案者(君王或显耀)往往只消一位,而建言者永远不错是复数,繁密建言者相互间也一定会竞争政事影响力(方案者的信任致使宠任);等等。通盘这些,但不啻这些,都会影响建言者的修辞和修辞技艺。尽管政事温雅完全相通,利弊分析和建议也很相似,位于职权边际的贾谊留住的是根由和会、文华热潮的《秩序策》(公元前172年),而作为君王亲信的晁错和主父偃相关削藩(前155年)和推恩(前127年)的建言,就史册中保留的多少笔墨来看,都是通俗、直白、强横的政事利害量度。 自然,有时诸如斯类的政策建言中也有令东说念主动情的笔墨,也属于广义的修辞,[31]但往往与建言内容不告成相关,只是,为得回方案者信任,个东说念主对国度和君王之由衷的表白;典型如贾谊的《秩序策》、诸葛亮的《前后兴师表》以及李密的《陈情表》等。[32]至于后代传为好意思谈的《七步诗》的故事则明显夸大了修辞的力量;[33]就故事本人而言,其突显的更多是曹丕阻隔置疑的死活予夺之大权,并以此为基础又塑造了他的仁义——其统领的另一种政事伦理正当性,但这在很猛进度上还取决于曹植和曹丕两东说念主至交会意、配合默契。 政事方案权高度鸠合了,而政事惩办的邦畿扩大了,吞并或合资还导致政事实体的数目大为减少,这都完全减少了可能参与或影响高层政事方案的东说念主数,自然也就减少了政事方案对政事劝服和修辞的社会需求。以寰球或准寰球演说为母体(matrix)的政事修辞无从多数发生,无法成为一个“产业”——一个零丁的“东说念主文”学科。 但另一方面,自然以修辞参与和影响政事方案的渠说念和参与者均受到了限制,通盘社会的东说念主口总量却徐徐增多了,如果东说念主口中有修辞资质或偏好的东说念主比例约莫踏实,这意味着在这个扩大了的、东说念主口数目更为重大的政事实体中有修辞资质或偏好的东说念主数增多了;而东说念主的修辞本能和冲动无法销毁,也很难削弱,一定要在社会生计的其他方面寻求通说念,追求抒发,确立新的领地。东说念主类学筹谋发现,在莫得或不使用笔墨的社会和群体中,东说念主们同样很青睐修辞,善于修辞,同样追求以话语的感染力劝服受众接受某个瞻念点或选择某种行径。[34]中国民间的表面传统,如村歌、民谣、故事和讽谕,同样富于修辞,同样是受众鼓吹,滚滚而至。 知书识字的士医生还想从笔墨中寻求修辞的抒发;只消有可能,也总想影响政事。也许因此,不少官员和士东说念主,在历史上留住了多样类型的“策论”,同样注重并强调笔墨修辞。[35]这也许是在泄气告成参与和影响政事方案的社会条目下,修辞与政事方案走得最近的界限之一。而策论中的修辞与西方古典修辞的根底区别,除了前言(笔墨或白话)不同外,也许是交流两边之间的职权关系和交流方式的不同。大略还不错融会,为什么自唐宋之后,有些——在今东说念主看来——穷极没趣的官员会我方虚拟案件,创作“拟判”和“花判”?[36]部分传统士医生是否不错借此以一种安全的方式过把修辞的瘾? 但士医生更多的无处发泄的修辞冲动和才能,量入为用,似乎,缓缓采集到诗文歌赋文章中来了,这是个不错公说念竞争、交流两边相互刺激坐褥和糜掷,因此阛阓缓缓扩大的界限。“文学的”修辞成年累月,方法日益增多且日臻完备,也日益突显。在这一界限展现出来的修辞主如果笔墨的,但也包括白话的维度——音韵学。 与政事修辞场的职权架构罕见不同,诗词歌赋文章主要在传统士医生之间交流,对象至少一启动是由作者取舍的,往往是与作者莫得告成或紧要利益打破的好友和同寅(包括一些坎坷级官员)。这类交流有白话的考量致使履行(吟哦),但更多通过笔墨,基本是个体受众在相对机密的空间独自阅读,不错反复研读。这些要素都决定了作者不必联想和预期受众了,作者不错告成以我方为范本设定受众:受过弥漫的文化熏陶,受过相关的文化规训,对作者指摘、抒发的事务或情愫有弥漫的温雅和共享(不然即是明珠暗投,对牛鼓簧),对触及或借助的文献、史料、轶事也有弥漫的主理和融会。受众,岂论是作为个体如故作为群体,因此无需作者太多关注,无需关心他们的诸多具体隔离。交流对象还在,也很具体,受众却莫得了,他淡出了作者或言说者的视线,不再是也无需是作者抒发时的中枢考量。值得作者谈判的全部问题,不是受众能否接受和融会,而是作者能否借助笔墨和音韵的修辞充分抒发我方的念念想、情谊和感悟。作为文东说念主,作为心系寰宇的“士”,作者的全部和最高政事伦理连累即是刚硬不移地抒发我方岂论是政事的、社会的如故审好意思的温雅。他无需谈判受众的感受,违反他有连累改造和塑造受众的感受,致使他无需顾及他东说念主的反应和一切可能的政事社会后果,只消这样,才能“诗言志”,充分响应士医生的“解放之念念想,零丁之精神”。[37]由政事、社会和文学场域特定职权关系功令的交流对象、交流面貌、交流方针,由此功令和塑造了传统中国诗词歌赋文章的交流两边,使汉语文学修辞鸠合关注抒发,关注谋篇布局和遣意造句,而不太关心士医生除外的其他可能的受众。而一些更为失落的文东说念主学士,诸如关汉卿、蒲松龄、金圣叹等,则把我方的修辞才华注入了演义、话本和戏曲;他们接办了城里的其他非文东说念主受众——主如果瞻念众和听众。 因此,20世纪早期,在西方学术分类的影响下,当近现代中国粹者启动主要以传统中国留住的多数诗词歌赋文章为基本原材料来构建汉语修辞学之际,[38]从中可能索取出来的修辞技艺和方法注定主如果传统士医生关心且有身手关心的修辞格,他们致使不错不关心诸如春秋笔法这样的史学修辞,也很少或无力关心民间的白话修辞。他们似乎信托,古代的诗词歌赋文章中照旧留住了放之神州而齐准的修辞精华,其中必定有某些机密的、内在的与受众完全无关的东西,只消发现了、抽象了并最终掌持了其旨趣原则,就足以保证汉语言笔墨的普遍灵验和得手的交流。这是一个安妥索绪尔语言瞻念的、[39]实践主义的汉语修辞学。 如今,只是争论修辞学究竟是一级或二级学科或是一个专科地方,究竟属于语言学如故文学或其他,致使究竟属于东说念主文学科如故社会科学,[40]都不可能融会、更不可能挑战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这个已紧紧兀立的“真谛”了;除非,有什么力量领先挑战建造这个真谛的通盘原材料和建造者,挑战坐褥了这些原材料、培养了这些建造者的社会结构、阶层结构和政事职权结构。 三.政事修辞履行与社会变 这个力量真还出现了,就出目前20世纪汉语修辞学创建之际,一直挤压、扭曲和扯断这个学科试图勾连并功令的阿谁词/物(修辞学/社会修辞履行)关系;中国社会的修辞履行照旧大大改变了。这个力量即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系列相互关联、因循、强化和补足的紧要变革,它大大鼓吹了公众场域的表面交流和抒发,增强了其中的政事和社会说念理。一个新的以广义政事议题为中枢关注的修辞履行照旧弥漫开来;以传统诗词歌赋文章为中枢关注的文学修辞则与广大大众关系不大。 好多东说念主会猜度或领先猜度“五四”前后的白话文,猜度胡适的“话如何说,就如何写”,[41]以及更早黄遵宪首倡的“我手写我口”(《杂感》)。但这只是想自然。仅就这些主张而言,它们还更多属于“诗言志”的时间,以作者我方为中心,不谈判受众的身手、利益和偏好,因此响应的仍然是传统常识分子的心态。当言说者只想着抒发自我,主如果通过笔墨,并只是与受过熏陶的常识分子交流之时,你如实不需要简直具体地谈判广大不识字的普通大众,尽管他们目前就站在你的眼前。你只需谈判我方如何“写”,并把基本(并非“完全”)为传统熏陶规训的我方的“口”或“心”手脚念笔墨和修辞的标杆。这种宝石和努力会有孝顺,因为“口”和“心”也会在社会互动中流变;但正如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没能带来现代白话文一样,胡适“话如何说,就如何写”纵横飞奔后留住的只是一些短缺现代活力和感染力的白话文和白话诗。这不全因为胡适的文学和修辞天分,最主要的,也许?是子民化追求包装下他下意志的常识精英的心。 简直鼓吹汉语修辞履行改变的是畴昔100年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顺手举几例,不求完全,致使没谈判主次。一,取代私塾的现代熏陶。即使有多名学生,私塾先生亦然傲睨一世,一味要求背诵,学生基本是在背诵中有所融会甚或毫无融会;而现代熏陶,哪怕靠近一名学生,总体上也要请问师白话抒发,要讲说念理说念理,以学生听明白为原则。二,胡适首倡白话文的纰谬追乞降后果之一即是文化缓缓下移,熏陶徐徐提升,这最纰谬的是改变了识字东说念主和书写者的社会和阶层组成,全面拉近了文章与日常讲话的距离。三,现代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论文,哪怕针对特定的专科听众,也必须介意白话,一定要讲清因果或逻辑关系;这与传统的强调作者并闇练读者学术“功底”的,更敬重材料,不大敬重表面、说理和论证的传统“国粹”文章显著不同。四,看似同属饰演艺术,新兴的话剧、电影等艺术所诉诸的感官,关注的要点,与传统戏曲根底不同——想想“听戏”。五,以郭沫若、艾青等为代表注重白话交流的新诗过甚抒发(诗朗读),都追求更多东说念主听懂并感染东说念主,与以卞之琳、冯至等为代表的主要依仗阅读、诉诸智性的新诗有紧要区别。[42]以及六,受众更浩繁、档次更复杂的播送和电视总体上一直以文化进度偏低的广大普通东说念主为交流的基准。通盘这些,但远不啻这些,都鼓吹着汉语从以笔墨阅读为中心向以公众白话交流融会为中心的转变。 对现现代汉语修辞履行影响最大的,在我看来,是近现代的中国革新。岂论是国共合作鼓吹的如故,或极端是,中国共产党诱导的群众领路和社会革新,在很猛进度上都基于争取民气,争取更多东说念主的认同和因循。与先前拔帜树帜的统领者争取的对象不同,这个持续的大革新不扼杀传统常识精英,但必须更多关注传统政事中根底莫得或不很纰谬的农民、工东说念主、市民、商东说念主和小常识分子等;他们数目巨大,阶层、民族、宗教、管事、熏陶配景、利益和政惩办想罕见不同。争取的纰谬技艺之一是多样各样的表面交流、演说和宣传,岂论是北伐如故抗战,岂论是“土改”如故抗好意思援朝,岂论是大跃进如故“文革”,岂论是在街头如故农村,岂论是在工场如故学校。哪怕革新确立的政权不安妥民主的“精髓”,毫无疑问,大众的参与如故大大增多和扩展了。正是这一根底变革促使政事修辞履行在社会生计中推广,主要不所以笔墨,而是寰球言说,用最大多数普通东说念主立马能听懂的白话,从普通东说念主有切身感受的问题启动。[43]现代中国的言说和凝听主体都不再是相对门径化的士医生了,受众启动有了各自的辞吐行为。讲话目中无东说念主的时间畴昔了。与时俱进的时间政事,再行塑造了我方的言说,我方的受众,创造了新的修辞履行,也创造着新的政事修辞。 近现代中国照旧出现了一些凸起的演说家和修辞家,他们留住的寰球发言,岂论是政事答复、社论、演说如故通俗的致辞,看似传统的讲解文和政论文,却是传统中国从来莫得的特殊体裁,愚弄的,有,但主要不是或不限于传统汉语的文学修辞技艺。从这个说念理上看,修辞履行变革的简直推手不是作者,不是作者的笔墨和/或表面抒发身手,而是作者心目中岂论他自愿或不自愿的广大大众。岂论政事文化精英如何品评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政事,都不可否定,自1911年以来,中国事一个共和国,任何政事首脑和精英都必须领先关注和劝服普通大众。[44]而在此说念理上,大众照旧参与了政事方案,并至少成了决定性的力量之一。 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全面的。不仅文学老师闻一多的《临了一次演讲》,也不仅是政事家、社交家的著名发言;[45]即使一些“军东说念主”致使“粗东说念主”的寰球发言,都领先并告成诉诸广大受众听觉、视觉和他们的政事利益和情谊认同。1953年9月12日,中华东说念主民共和国中央东说念主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彭德怀代表中国东说念主民志愿军答复声称:“西方侵扰者几百年来只消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抢占一个国度的时间是触物伤情了!”[46]这是典型的政事修辞,不仅有比方、绚丽和抽象,而且这句话本人就组成一个绚丽;在这一特定场面,修辞要素还有彭老总的着装、身份、形象和口吻,而最具劝服力的是他死后翻飞并穿越了上甘岭硝烟的志愿军军旗。1965年9 月29 日北京中外记者理睬会上,有记者问如果好意思国扩大侵越干戈打入中国如何办?陈毅元戎说,中国东说念主不恋战,可如果好意思国真把侵扰干戈强加给“老子”,“老子宽贷他们早点来,未来就来”;他双手揪起两鬓鹤发面貌地说,“老子照旧等了十六年了!老子等得头发都白了!”发表时,为了“文雅”,幸免“恋战”,《东说念主民日报》把“老子”逐个改成“我”或“咱们”;[47]却如故,致使只消,这个“川话版”,加之“将军鹤发”,加之中国东说念主很容易猜度的拍马叫阵的虎将张飞、许褚(尽管陈以“儒将”闻明),才有了于今仍令东说念主(普通中国东说念主)动容的刚劲修辞力量。 那边是传统修辞的遣意造句、谋篇布局?那边是文学的或语言学的修辞技艺?什么才是简直的政事精英的修辞?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革新和群众领路,横空出世地,因此是独随即,创造了在性质上与古希腊作为政事学分支的修辞学更为一致的现代中国的政事修辞履行。 还不错以毛泽东1949年新政事协商会议第一届举座会议和1954年世界东说念主大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为例。[48]都是政事文献,还都是开幕词,让东说念主一听就够够的了;后一篇还用了1/3篇幅叮咛了会议才略。但,“咱们有一个共同的嗅觉,这即是咱们的办事将写在东说念主类的历史上,它将标明:占东说念主类总和四分之一的中国东说念主从此送礼起来了”;“咱们正在前进。咱们正在作念咱们的前东说念主从来莫得作念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奇迹。咱们的方针一定要达到。咱们的方针一定能够达到”;这些笔墨纯粹、朴素、魁伟、大气!顿挫顿挫,掷地金声。是,这里有排比,但力量主要不来自排比。这些句子(包括前引彭德怀的句子)很长,还相配“洋化”,与传统中文岂论是句型如故结构都很不一样;但不错预期,普通农民工东说念主也约莫能听懂这种长句。[49]它大大丰富和改善了现代中文的抒发力。如果不谈判政事态度,仅就语言的感染力而言,这些抒发足以打动通盘东说念主,即使他未能充分融会,甚或融会了也反对,其中的某些政当事者张或命题。[50] 今天有东说念主,致使会有不少东说念主,想自然地觉得这与毛(以过甚他东说念主)的特殊身份相关。但这一定是错的,是下意志的厌烦(似乎是当年若有他在那里,就没毛泽东什么事了)或政事意志形态。其实在一些不太紧要问题的言说或笔墨中,毛同样展示了靠近公众的凸起修辞,哪怕是一些闲笔或公文。[51] 你还不错比较一下毛与前后的中国诱导东说念主,包括孙中山这样的革新首脑和蒋介石这样的政事强东说念主,的好多演说和致辞,就不错发现演说的感染力与演说者的身份,致使与为之发饰演说的事件紧要与否都关系不大。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发表《抗战得手告世界军民及全世界东说念主士书》,[52]针对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顶尖紧要事件,险些自然会唤起浴血八年的中国东说念主的全部复杂情谊;但这篇用心的修辞实在短缺感染力,太闹心这个伟大历史时刻了。[53]蒋先生,大国首脑,全军统帅,在开篇中,要同全世界的基督徒“一致感谢平正而仁慈的天主”!“岂止是愚蠢,简直即是愚蠢!”[54] 政事修辞的新履行在现代中国已持续快要100年了,但汉语修辞学界,中国社会对此短缺弥漫关注,致使似乎莫得身手关注,更未从熏陶上给以系统追想、梳理和反念念,自然更少自愿秉承、发展和创造。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革气领路照旧远去,社会政事生计已徐徐旧例化,政事惩办已日益科层化,直面群众的政事动员羡慕了,或日益程式化、庆典化了。另一方面,“反右”、“文革”的惨痛履历,以及今天启动盛行的“政事正确”以看似对立的方式同样规训着政事精英们小心严慎;王朔的话,即是让“二老闲隙”(老庶民和老干部/革新)。[55]今天的政事诱导东说念主,岂论是纰漏如故持稿,抒发都远不如开端的革新群众领路首脑显然、生动,富足感染力。一个“不折腾”让好多东说念主咫尺一亮;[56]一个“仰望星空,不务空名”引来了太多没必要的阐释,[57]很 “文青”,致使有点“小资”;而枕边书《千里念念录》中那“最经典的一句话”,同样的嗅觉,还有泛泛,[58]致使令我想起了蒋公当年的无理。 这是和平缔造的年代!这也许是必定甚或值得的代价。[59]我不千里醉“面貌燃烧的岁月”。但咱们必须青睐并羡慕一个伟大年代留给咱们的政事修辞履行和传统。 四.现代中国与政事修辞 不因为是传统,或是咱们的传统。传统会截止但不功令目前和将来。而是因为,跟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公众政事修辞在中国有可能变得日益纰谬和普遍起来。频年来中国大学启动关注致辞也许只是一个先兆。为把这一丝说得明白点,我如故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寰球演说分类来张开。 跟着中国阛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肥沃进度增多,东说念主员流动和城市化,文化提升,寰球参与方案增多,不错预见,在寰球参与方案说念理上的“民主”[60]一定会发展。这意味着,岂论在国度各层级政事生计中如故在繁密社区生计中,岂论在党内如故党外,也岂论政事方案如故有寰球政策意味的学术筹商,多样类型的死力劝服和影响参与方案之受众的演说会增多。这类演说,岂论如何界定,谁来界定,都具有立法议事的性质。 这样说并不虞味我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61]事实上,民主不是个“东西”(有固定形态的实体),并非通盘问题都适应以民主方案。不仅科学筹谋和对科学的评判如斯,而且好多日常寰球事务的理智方案也都取决于更多的专科常识、信息和科学精神。但这涓滴不妨碍,也不矛盾,我判定民主会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对于事实的判断,不是基于个东说念主喜好的价值判断。而只消社会中以寰球参与方式的方案增多了,界限扩大了,那么岂论如何,议事性寰球演说就详情增多。修辞因此对于关注民气和公论的政事家会变得日益纰谬起来。[62] 司法审判中的政事修辞也会有一定进度的发展。这在司法上很明显。领先参加脑海的是法官的判决撰写。[63]但与白话更告成相关的还有讼师的法庭考虑;[64]考虑中不但要晓之以理,也需要动之以情;不仅要有求实的修辞策略考量,还一定要有修辞的计策考量,极端要幸免考虑中或功令上赢了,结果却以珠弹雀,[65]弄不好个东说念主甚或讼师行当的形象都输了。[66] 这都需要现代中国法律东说念主更多的专门筹谋,极端是西宾和履行。但总体而言,对中国的司法的影响不会太大;谈判到司法的特殊性,也许还不应太大。这同样并非个东说念主的价值偏好,而是因为,就历史熏陶来看,需要并创造法庭雄辩的最纰谬的轨制前提或职权架构是陪审团。在高古典司法中,在英好意思有陪审团参与的司法中,司法修辞罕见纰谬,英好意思法国度因此栽培了一批努力致使全力学习修辞致使饰演的出庭讼师(香港称之为大讼师)。[67]但在无陪审团的大陆法系国度,从来不曾出现过可与英好意思讼师比好意思的司法雄辩。一个最通俗直瞻念的凭证是,欧州电影中从未出现过,而英好意思电影中则频繁出现,精彩的法庭考虑和雄辩的讼师形象。中国司法轨制属于欧陆传统,莫得共享司法方案(即认定罪错的职权)的陪审团,以法条和单一法庭意见为中枢;只消这个轨制化的职权框架踏实,法庭上的司法雄辩,就很难发达。[68] 但也不是毫无发展。在一些招引公众眼球、媒体高度关注的热门案件中,在目前中国社会,一定会有讼师试图用雄辩的修辞领先影响公众和/或媒体,然后将之转变为对法官的政事插手。但这只是发生在司法地界的或相关司法的演说,从性质上看,仍属于“立法议事的”,而不是“司法的”修辞,演说者过甚修辞技艺使用主要——或透过媒体——针对公众,而不是法官或陪审团。 这类司法修辞会起作用,在某些司法案件或事件中,会有积极作用。但从轨制角度看,从总体看,这对中国司法发展未必是善事。最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修辞会导致司法更多受制于容易大幅波动的民气,进而受制于因民气激励的政事插手和影响。我不污秽地反对民气激励的政事插手司法;我只是说,这与司法零丁的轨制追求有打破,很难两全。[69]因此对于这类难以幸免的相关司法的修辞,我持审慎保守的气派。 展示性寰球演说更可能全面浩繁发展,并成为多样社区和寰球生计的纰谬因素之一。校园致辞只是是其中一种,详情不会是最纰谬、最显著的。不错预期,多样履新、卸任演说,多样纰漏的受奖、报答致辞会普遍起来,况且言之有物,生动清朗。从今天中国内地金鸡奖、金鹰奖、华表奖和百花奖等影视受奖中,照旧不错看到这种发展和变化了。只消有多样面貌的典礼庆典,这种展示性寰球演说对于凝合社区和团体情谊就不可或缺。在新的社会训导和规训中,中国东说念主的口才会“好”起来;言说更为坦诚,同期更为活跃、生动和机智。“痴钝”也许将只是一种禀性,而不再视为一种值得追求的个东说念主良习了。[70] 现代的政事修辞决不会也不应仅限于这三类寰球演说。事实上,近现代中国的政事生计照旧塑造了一些新式的政事演说和修辞。如施政演说(政事答复、办事答复等)、社论、某些新闻报说念、答记者问,以及社交公报、合资公报等;各级党政机关部门缔造的发言东说念主轨制也会促成这类政事修辞。主要方针不是劝服受众,这类政事修辞的中枢是向特定交流对象精准抒发和确认言说者的态度、方针和政策。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政事答复中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又快又好”调节为“又好又快”,把“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即是这类政事修辞。这种修辞与政事公文中的修辞也有历史和技艺的集合性。就此而言,那些很容易为东说念主们视为官话、套话的官方抒发,那些常带贬义的“社交辞令”,致使“无可奉告”这样的短语,也会成为现代政事修辞或寰球修辞的纰谬组成部分。参与这类寰球性政事修辞的还有诸多社交公报和声明。换言之,在东说念主们时常觉得最勤奋的地方,咱们同样会发现繁密的修辞。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我预言,现代中国政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计对于公众演说的需求会增多,其纰谬性和寰球说念剖释更为显著,不仅对言说者,而且对听众。就交流换取创造共同体而言,这是社会发展的纰谬组成部分。中国会产生一些优秀的演说家;现代汉语会更多向白话聚集,而不像浑浊了祈望和预期的某些常识东说念主断言的那样,会更走近书面语;会产生更多安妥这种审好意思门径的“好意思文”,产生一些可作为“文学”阅读的演说文稿。跟着管事单干的良好,除了目前专长于政事答复和公文的文书外,中国一定会出现另一类专长于撰写多样致辞和演说稿的“文书”,并缓缓成为一个新的行当。现代汉语修辞学完全可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高贵起来。 这涓滴不虞味我纯真地觉得修辞是个好东西,值得齰舌和鼓吹。这会是个天大的歪曲。我不接受“信言不好意思,好意思言不信”[71]这样的一般性命题,不觉得修辞“完全是一套糊弄”。[72]我信托,事实胜于雄辩;修辞即使导致了信托,也不等于如实;[73]真信也不证明所信为真。[74]这个世界上是有“修辞太多”或“只是修辞”的。对于修辞,基于多样形而上学、主义和历史熏陶,我有弥漫的怀疑和疑虑;[75]我宝石“辞达云尔”。我也还信托,凸起的政事修辞不等于、更弗成替代正确灵验的政事判断——毛泽东晚年的某些无理即是例证;也不可能替代必须基于更多简直可靠准信托息的判断,而中国需要更多的科学,需要科学念念维。因此,对于政事修辞将更为普遍的判断中,隐含的更纰谬的其实是一个警告:警惕修辞。而前提是,青睐和融会修辞。我只是在谈修辞吗?我是一个法律东说念主!注释:[1]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注],中华书局,1981年,页1106。[2] 可参看,吴礼权:“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6期;魏友俊:“现代修辞学:逆境、机遇和旅途”,《修辞学习》,2008年2期;钟宇驰、王希杰:“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近况和将来”,《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6期,页101-106;金立鑫:“中国修辞学的再行定位和筹谋方法的更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2期,页51-54。[3] 唐钺:《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陈望说念:《修辞学发凡》,上海熏陶出书社,1997年(1932年头版);以及杨树达[编辑]:《汉文文言修辞学》,科学出书社,1954年(原名《中国修辞学》,世界书局,1933年)。[4] 唐钺说了,修辞格“不外是修辞的一小部”;陈望说念也不单是关注修辞方法,但他们的文章险些功令了后代的修辞学筹谋,形成了以辞格为中心中国修辞学传统。陈望说念一书的内容纲目称该书是系统阐释“存在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愚弄这些方法、方式的旨趣原则”。[5]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校原来),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12。陆俭明则从反念念的视角觉得目前中国的修辞筹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重于修辞格的筹谋,二是对修辞格的筹谋较多停留于名义形貌。请看,陆俭明:“汉语修辞筹谋深化的空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2期,页29;以及“对于汉语修辞筹谋的一丝想法”,《修辞学习》,2008年2期,页1。[6] 举例,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校正版),安徽熏陶出书社,2008年。[7]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浙江熏陶出书社,2000年,页63;聂焱:《广义同义修辞学》,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09年:李军华:《汉语修辞学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10年(中枢瞻念点之一是,修辞的实践不仅在于同义技艺的取舍,而且在于同义技艺的创造)。[8]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书社,1996年,页461(着重号为引者所加)。[9] 亚里斯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1991年,页24。[10] 柏拉图觉得修辞学是冒充的政事学(《高尔吉亚篇》,《柏拉图全集》卷1,王晓朝[译],东说念主民出书社,2002年,页340-342);亚里士多德则觉得,作为伦理学的分支,修辞学属于政事学(《修辞学》,同上注,页25)。又请看,George A. Kennedy, A New History of Classical Rhetori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03.[11] 举例,西塞罗:《论演说家》,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书社,2003年。另一位修辞学各人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又译昆提利安),外传留住了12卷本的《演说术旨趣》(Institutio Oratoria,又译为《雄辩术旨趣》);中文有节译本,《昆体良熏陶论著选》,任钟印[选译],东说念主民熏陶出书社,1989年。又请看,John Anthony Crook, Legal Advocacy in the Roman World, Duckworth Press, 1995, p. 3(“古代考虑东说念主愚弄了修辞学况且是修辞能手,就一些外东说念主来看,这是这些东说念主的最纰谬和最显著的事实。修辞学那时被视为法律履行的表面基础”)。[12] 可参看,杨克勤:《圣经修辞学——希罗文化与新约讲明》,宗教文化出书社,2007年,第六章以下;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外语教学与筹谋出书社,2008年,第5-6章;姚喜明:《西方修辞学简史》,上海大学出书社,2009年,极端是第4-5章。[13] 至少,好意思国现代一些纰谬的黑东说念主政事家和演说家,举例马丁·路德·金和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1941-),同期亦然牧师。另一个酷爱酷爱的中国例子,请看后注43。[14] 举例,2010年10月31日升天的泰德·索伦森(Theodore C. Sorensen)。他捉刀了肯尼迪总统的一系列讲演,包括“不要问这个国度为你作念了些什么,问你为这个国度作念了什么”的总统履新演说,好意思国媒体誉其为二十世纪白宫捉刀第一东说念主。参看,。[15] 《论语译注》,第2版,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页66。[16] 《论语译注》,同上注,页9,41,155和180。[17] 但在其他界限和问题上,当只可诉诸笔墨之际,孔子也青睐笔墨修辞。最典型、著名的也许是他在史学中始创的“春秋笔法”——“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弗成赞一词”(“孔子世家”,《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页1944);“《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春秋左传注》,同前注1,页870)。[18]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页154-155,29-40。[19] “更法”,《商君书注译》,高亨[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页13-18。[20] “秦始皇本纪”,《史记》,同前注17,页238-239。[21]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同前注3,页38-39。[22] 由于福柯的努力,常识谱系学一般归结为尼采创举(可参看,Michel Foucault,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The Foucault Reader, ed. by Paul Rabinow, Pantheon House, 1984)。其实马克念念是这一传统的最早开采者。他最早从社会生计的履行层面强调了常识的社会组成以过甚中的职权要素。他最典型的相关法律的名言,“法也和宗教一样是莫得我方的历史的”以及“你们的法不外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层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层的物资生计条目来决定的”(《德意志意志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马克念念恩格斯选集》卷1,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72年,页70,268)就鸠合凝练地抒发了这一筹谋念念路和论断。霍姆斯对于法律的性命是履历(时常译为熏陶),而不是逻辑的命题,他的文章《普通法》和《法律的说念路》都代表了最早的这种努力。请看,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48, p.1; and “The Path of the Law”,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0 (1897), p.457.[23] Friedrich Nietzsche, Gay Science, ed. by Bernard Williams, trans. by Josefine Nauckhof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10-112, 151, 第110, 265段。[24] 请看,David Cohen, “The Politics of Deliberation: Oratory and Democracy in Classical Athens”, A Companion to Rhetoric and Rhetorical Criticism, ed. by Walter Jost and Wendy Olmsted, Blachwell Publishing, 2004, pp.22-37.[25] 亚里士多德对这一丝看得很明晰:公民大会成员和陪审员“不时羼杂了偏疼、脑怒和个东说念主私利,导致他们不再能充分融会真相,私东说念主好恶令他们的判断蒙上了黯澹。”不知缘何,罗念生译本中删去了这段笔墨,我是译自,Aristotle, On Rhetoric, 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 2nd ed., trans. by George A. Kenne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32.[26] 波斯纳:“修辞,法律考虑以及法律推理”,《罕见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书社,2001年,页588-589。又请看,奥尔森:《集体行径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95年;Richard A. Posner, Law,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s.4-5.[27] 卢梭,《社会条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页83(“一般说来,民主政府就安妥于小国,贵族政府就安妥于中等国度,而君王政府则安妥于大国”)。又可参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页157-159。事实上这是学者的共鸣,因此,只是到了交通通信日渐发达的近现代,民主制的理念才在欧洲民族国度的政事生计中回生;况且莫得选择告成民主,而是演化出相对适应邦畿较大政事体的代议民主、精英民主或慎议民主等轨制或轨制建议。[28]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书社,2000年,页573);“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春秋左传注》,同前注1,页1274)。[29] “袁盎晁错传记”,“吴王濞传记”,《史记》,同前注17,页2747,2824-2825。[30] “平津侯主父传记”《史记》,同前注17,页2961。[31] 参看,亚里斯多德,《修辞学》,同前注9,页25(“当演说者的话令东说念主信托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情来劝服东说念主,因为咱们在职何事情上一般都更信托好东说念主……”)。[32] “臣窃惟事势,可为哀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慨叹者六……”(贾谊:《秩序策》,转引自,“贾谊传”,《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页2230);“臣身心交病,死此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兴师表”,《古文瞻念止》(上),中华书局,1959年,页28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幸运,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堪狗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古文瞻念止》(下),中华书局,1959年,页285)。[3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页134。[34] 可参看,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书社,2002年,页177。[35] 举例,《文心雕龙》中对“策论”残忍的修辞要求是:“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好意思,不以深隐为奇……。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东说念主民文学出书社,1981年,页266, 267。[36] “唐东说念主判词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世俗喜说念琐屑遗事,参以滑稽,目为花判”([宋]洪迈:《容斋杂文》,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页129)。又可参看,《白居易集》,顾颉刚[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页1378-1423;杨奉琨:《《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复旦大学出书社,1988年。[37]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瞻念堂先生驰念碑铭”,《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页246。[38] 谭学纯和朱玲比较了现现代一些修辞学者的文章和一些文学或文艺学学者的文章,发现:它们是“从相通的古代文本寻根,也从约莫相通的认识限度、表面话语和话语方式张开各自的表面确认”,觉得“中国修辞学和中国诗学有着共同的表面资源”。谭学纯、朱玲,同前注6,页14-15。[3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0年。[40] 同前注2。又请看,谭学纯、朱玲:“为狭义修辞学说几句话”,同前注6,页507以下。[41] 转引自,周作主说念主:《中国新文学的源头》,河北熏陶出书社,2002年,页56。[42] 想想,又能如何朗读北岛的诗《生计》,只消一个字——“网”(《北岛诗选》,新世纪出书社,1986年,页24)[43] 据张国焘回忆,五四时期,他和同学在街头向大众发表讲演,热诚很高,也很卖劲,但后果并不太好。一位听了他们演讲的老牧师觉得:原因是演讲词不够通俗,极端是莫得从东说念主民切身问题提及,也莫得将东说念主民受祸殃的根源与爱国领路联在一说念,普通的庶民弗成坐窝融会。牧师邀请张国焘比及家里作客,将平生宣道布说念的技巧倾囊相授。请看,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本),东方出书社,1998年,页56。[44] “大胆构兵于前,又毁灭地盘于后”,仗岂不是白打了?血岂不是白流了?靠近广大普通大众和士兵可能的质疑,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反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然后指出毁灭地盘只是为了保存兵力,而保存兵力正是为了保存地盘(《毛泽东选集》卷2,东说念主民出书社,第2版,1991年,页508)。毛的这个相关吃饭拉屎的论证,在好多常识精英看来,实在“瞻念”;但当你靠近着那时险些全部由文盲组成的中国部队士兵(在中国共产党诱导的部队中,据《邱会作回忆录》(香港新世纪出书社,2011年,页225),致使到1951年时,还有1/4的军官是文盲,小学文化以下的军官占了60%)和中国大众,也许这“瞻念”的语言才是这些受众最有可能融会的直瞻念方式。这种修辞只可从政事学的角度,只消基于实用主义,才可能融会并给以弥漫的推奖。[45] 1955年4月19日,在万隆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度谩骂中国、分裂会议的言论,周恩莅临时决定书面荒疏原发言稿,改作补充发言。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互助而不是来吵架的”开首,他坦承中国“从不婉词咱们信托共产主义和觉得社会主义轨制是好的。然而,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东说念主的念念想意志和列国的政事轨制[……]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而求同的基础“即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度和东说念主民自近代以来都曾收受过、况且目前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变成的磨折和祸殃。”“求同存异”方针绕开了对立和争吵,为会议得手作出了纰谬孝顺。参看,中华东说念主民共和海社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筹谋室[编]:《周恩来社交文选》,中央文献出书社,1990年,页121。[46] 彭德怀:“对于中国东说念主民志愿军抗好意思援朝办事的答复”,《东说念主民日报》,1953年9月13日,版1。那时朝鲜和谈协定刚刚署名不久。[47] 官方版块,请看:“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举行中外记者理睬会发表纰谬谈话:中国决心为击败好意思帝作出一切必要的放弃”,《东说念主民日报》,1965年10月7日,版2。[48] 《毛泽东文集》卷6,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99年,页349-350。[49] 又请看《在新政事协商会议筹画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选集》卷4,第2版,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91年,页1467)的闭幕句长达103余字,自成一段。[50] 据唐德刚,胡适觉得“共产党里白话文写得最佳的如故毛泽东!”(《胡厚味述自传》,唐德刚[译],中文出书社,1992年,页202)。但这个被浩繁援用的故事的简直性其实很可疑。问题领先是,胡适先生有这样褊狭吗?会以政党来截止我方对白话文的评价?那么,国民党里白话文写的最佳的又是谁?后生党呢?无党派东说念主士呢?而如果原话不是这样的,那唐德刚先生就搭进去太多了,不仅对胡适先生不公,闪现了唐在学术上不错融会却难以遮拦的政事党派性、因政事失落而带来的那种小家子气,更纰谬的是不老诚——而老诚是史家最纰谬的德性。[51] 参看前注44。闲笔,则请看《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结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毛泽东选集》卷4,同前注49,页1497);公文,则请看毛撰写的东说念主民英杰驰念碑的碑文(《毛泽东文集》卷5,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96年,页350),尤其是临了一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句型的变化解脱了连用三个数字开首可能带来的单调,“由此上溯”四个字透出了跋涉的动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个实在的数,说念理相通,却远比“一八四零年”古朴、敦实和耐心。[52] 蒋中正:“抗战得手告世界军民及全世界东说念主士书”,《总统蒋公念念想言论总集》卷32,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4年,页121-124。[53] 为了幸免挑剔我有政事偏见,不错望望他的第一段笔墨(同上注,页121):“咱们的抗战,今天是得手了,‘正义势必胜过强权’的真谛,终于得到了他临了的证明,这亦即是默示了咱们国民革新历史责任的得手。咱们中国在昏黑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激越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闭幕。咱们对于显目前咱们眼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咱们世界抗战以来忠勇放弃的军民先烈,要感谢咱们为正义和平而共同作战的盟友,尤须感谢咱们国父费事勤奋诱导咱们革新正确的路线,使咱们得有本日得手的一天,而全世界的基督徒更要一致感谢平正而仁慈的天主”。仅这段笔墨就有太多、太显著的修辞。“感谢平正而仁慈的天主”,这明显针对的是西方国度(好意思、英、法等国)受众。蒋先生试图以此来标明他的文化认同,拉近他和他的政府与西方的距离,获取西方政要和大众的好感和因循。这无疑是特说念理说念理的,也无疑是倒霉的修辞![54] 电影《让枪弹飞》(姜文/导演,2010年)中武举东说念主(姜武/饰)的台词。[55]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过甚他”,《无知者丧胆》,春风文艺出书社,2000年,页21。[56] 出自,胡锦涛:“在驰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57] 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4日在《东说念主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题为“仰望星空”的诗;2010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与学生共度“五四”后生节时,温写下了“不务空名”赠送学子。同庚,《仰望星空与不务空名》成了普通高档学校招生试验北京卷的作文题。[58] 温家宝总理2007年新加坡走访时称,古罗马天子马可·奥勒留的《千里念念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他觉得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那些曾经申明赫赫的东说念主物都到那边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灭亡了”。-11/20/content_6267548.htm。再望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东说念主物”(苏轼)!“千古山河,……风骚总被风吹雨打去”(辛弃疾)![59] 韦伯曾指出并良好分析过为什么社会变革后都会有一个从魔力型政事向旧例政事发展的感性化流程,致使导致社会变成一个“铁笼”。请看,Max Weber,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 by Talcott Parsons, Routledge, 1992, pp.123-124;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vol.2, eds.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trans. by Ephraim Fischoff et 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p.1111-48.[60] 在西方语境中,民主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公民东说念主东说念主对等和少数死守多数原则来管制国度事务的国度轨制;包括民选总统、政党挨次等。但在中国,民主的外延要宽得多,包括了一切有某种进度寰球参与的方案。本节是在这种时常说念理上使用民主。[61]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闫健[编],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6年。[62] “民主派一般都对修辞比较友好,而对科学心存疑虑。修辞敬重的是普通东说念主的看法,更顶点一丝,不错说修辞是把公论视为真谛决断者,而科学则把泰斗授予了众人。”波斯纳,同前注26,页589。[63] 相关的筹谋,可参看,Richard A. Posner, Law and Literature, 3rd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h. 9, “Judicial Opinion as Literature”; 又请看,Stanley Fish,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Change, Rhetoric, 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egal and Literary Stud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鉴于鸠合关注“政法传统”,因此本文暂不筹商法学家的修辞,尽管这些学术修辞不时不限于学术,即使作者关注的是学术,也很难截止其实在的政法后果。这一丝在现代中国其实颇为特出,我曾经有所分析;请看,苏力:“法条主义、民气与辣手案件——从许霆案切入”,《中外法学》,2009年1期。[64] 相关的筹谋,可参看,Anthony G. Amsterdam and Jerome Bruner, Minding th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该书不仅专章筹商了狭义的修辞,其他各章筹商的综合、叙述和逻辑论证,也都属于广义的修辞学问题。该书封面干脆点明本书的主旨在于了解“法院如何依赖讲故事,以及法院的故事又如何改变了咱们融会法律和咱们我方的方式”。又请看,Peter Brooks and Paul Gewirtz, eds., Law’s Stories: 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筹商了初审中如何叙述,这些叙述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意见中是如何汇报和凝听的,以及这些叙述如何影响了法律念念考和判决)。[65] 举例,基于切身的司法熏陶,波斯纳法官发现:初审中,凭证功令绝不消处(useless),对凭证不或很少残忍异议的讼师,时常会赢,而对大多数凭证上的异议,讼师只消换种抒发就不错让异议失效;在上诉审中,讼师服从引证前例也没用,因为到了上诉审,很少有案件与前例的事实完全一致。这就残忍了法庭考虑的修辞策略问题。请看,“A Conversation with Judge Richard A. Posner,” Duke Law Journal, vol. 58, pp.1814-15 (2009).[66] 请看,就电影《色戒》完好意思版的争议,我对诉讼讼师的诉讼策略的分析。“法律东说念主自身的问题”,《朔方法学》,2011年3期。[67] “在英国,[20]世纪之前,出庭讼师[……]一般不拿大学的法律学位,事实上他们很少接受认真法律熏陶,会保举他们筹谋古希腊的雄辩家作为替代。对一般讼师的要求是法律筹谋和分析,对出庭讼师的要求则是滚滚不断、反驳老到、词汇丰富,一句话,会修辞。”[……典型的英国出庭讼师只]“接受事务讼师的答复,致使不会见客户,他用事务讼师为他提供的材料干些修辞的活。” 波斯纳:同前注26,页591, 604。[68] 我这里暂不筹商司法判决书的修辞。由于制定法传统,判决书一般只需要劝服当事东说念主,因此修辞对中国司法判决撰写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只消在英好意思法传统中,由于遵命前例,由于异议意见的发表,创造新功令的判决需要更多的劝服,而且要劝服时常与本案无关的广大法律东说念主。请看,苏力:“判决书的背后”,《法学筹谋》,2001年3期。[69] 可参看,苏力:“法条主义、民气与辣手案件——从许霆案切入”,同前注63。[70]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译注》,同前注15,页143。[71]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984年,页310。[72] 洛克:《东说念主类融会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页497。[73]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Essential Holmes: Selections from the Letters, Speeches, Judicial Opinions, and Other Writings of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ed. by Richard A. Posn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81.[74] 尼采:《早霞》,田立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07年,页111,段73。[75] 可参看,柏拉图:《高尔吉亚篇》,同前注10;奥威尔:“政事与英语”,《奥威尔文集》,董乐山[译],中央编译出书社,2010年,页303-315;托克维尔:《论好意思国的民主》(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6,18,21章(筹商了,“好意思国的民主如何改变了英语?”“为什么好意思国的作者和演说家总爱夸张?”以及“好意思国的议会辩才”);波斯纳:“修辞、法律考虑以及法律推理”,《罕见法律》,同前注26,页588-590。
Powered by 丝袜美腿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